數位裝置:創新教學,翻轉學習

By 2018-02-21 5 月 21st, 2021 數位教學, 觀點 Perspective, 創新教學

情景一:

辦公室電話鈴響,老師接起電話,電話那一頭的家長得知是要找的英文老師,開門見山就說:「老師,上次我參加學校日看到您分享學生的作品,我認為做英文故事書和畫心智圖都只是強調美工學生可能花太多時間在美化版面,而沒有真正提升他們的英文讀寫能力……學生最終的目的是要考好學測、指考……。」

情景二:

在某個精進教學的教師研習場合,英文老師興沖沖地向同組的老師分享自己將行動載具融入教學後,他觀察到因為使用了不同的教學方式,學生在課堂上參與度變高的經驗,這時候坐在對面的他科老師堅定地說:「絕對不要讓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他們都是在玩遊戲,他們已經用太多手機了……。」

以上的情景熟悉嗎?事實上,這些都是筆者的親身經驗。

從筆者下定決心要提升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動機、嘗試將數位裝置融入教學以來,就不乏憂心的家長與老師質疑「又不是資訊課,為什麼要讓學生用電腦?」「用平板上課很有趣沒錯,但是學生會不會沒學到東西?」「老師要他們做的這些英文錄音、拍情境劇的作業,對他們的成績有幫助嗎?」「英文課一週才幾個小時,這些時間是不是應該拿來多寫一些題目?」

但是,學習的主人―「學生」,是怎麼看待老師的教學呢?

筆者在將數位裝置融入英文教學一個學期之後,在期末利用線上問卷,蒐集了任教班級 100 位學生對於此一教學方式的看法,當他們被詢問到是否喜歡這樣的學習方式時,有 24 位學生回答「非常喜歡」,59 位學生回答「還算喜歡」,回答「沒什麼感覺」的學生有 15 位,回答「不喜歡」的學生則是 2 位。

進一步詢問他們選擇喜歡或不喜歡的原因,有以下意見的總結:有 42 位學生回答這樣的上課方式老師不是照本宣科,比較有趣,除了讓他們有參與感之外,上起課來也比較專心;另外,有 18 位學生提到老師的教學活動以及作業內容變得比較多元,不但可以讓他們活用課本所學,也因為要逼自己用英文想句子,而有更多思考的機會,或是學到課本之外的英文單字。此外,有 5 位學生提到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與同學有更多互動合作,也多出許多交流討論的機會,而且他們認為「學習的本質就是藉由不斷的討論、互動,才會進步。」

也許有人會質疑學生「喜歡」數位裝置融入英文教學,不代表這種教學方式對他們「有幫助」,就如同「蛋糕冰淇淋很好吃,但是營養價值卻不高」的論述一樣,「喜不喜歡」和「有沒有幫助」也許應該分開探討,因此筆者在問卷最後也請學生自我評估學習成效。在答案可以複選的情況之下, 43 位學生認為此一教學方式能夠提升他們的聽說讀寫等技能, 65 位學生認為此一教學方式幫助他們提高組織統整能力,而有 61 位學生認為幫助他們發掘其他的潛力(例如:想像力、創造力、美工才華等), 52 位學生則認為訓練了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

事實上,如果以紙筆測驗來衡量學生的學習成效,筆者不敢胸有成竹地說數位教學與學生的成績有絕對正相關,但是學習英文應該是耐力賽,而不是短跑衝刺,離開學校之後,才是真正學習的開始。如果學習的動機沒有被考試分數徹底破壞,如果學習的胃口沒有因為升學填鴨消磨殆盡,我相信學生在學習英文的這條路上會堅持多一點,放棄少一點。

誠如 Charles Kuralt 所言:Good teachers know how to bring out the best in students. 也許在現階段的教育環境下,老師仍然必須扮演講述知識、傳授技能的角色,也許學生仍然無法擺脫在升學考試中脫穎而出的比較競爭但是,營造一個學生樂於學習的環境,發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幫助學生肯定自我的能力與價值,引導學生去關心周遭的環境與議題,以及帶領學生以英文為媒介去探索更廣大的世界、去了解不同的文化,這些都是我認為對於教育有使命感的老師更應該重視的。

 

作者簡介│廖婉雯

  • 現任臺北市立大直高中英文科老師
  • 榮獲臺北市第 18 屆教育專業創新與行動研究特優(合著)
  • 參與酷課雲十多支線上英語教學影片製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